10月13日上午,“201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兰州大学召开,厦门大学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荣出席年会并作报告。
报告摘编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一、一流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培养一流人才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决定着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关系国家长远发展、根本利益的重要战略。2015年,国家印发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标志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流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培养一流人才。作为社会主义大学,我们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五育”并举,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坚持“五育”并举
“立什么德、如何立德,树什么人、为谁树人”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首要问题。高校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掘并把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以德立人、以智慧人、以体健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着力构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追求“五育”协同效应的最大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1.坚持以德立人。立德树人、德育为先。高校要强化思想导航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立大志、入主流,有大爱、树大德,讲奋斗、做奉献。厦门大学是一所有着优良办学传统的大学。自创办以来,学校形成了爱国、革命、自强、科学“四种精神”。学校深入挖掘各类育人资源,把以“四种精神”为代表的厦大优秀文化纳入学生德育教育中,有效激活学生心中的精神基因,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坚持以智慧人。以知识、实践、文化、艺术等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学习,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厦门大学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探索出政策催动、地域联动、兴趣带动、资源推动“四轮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了以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科创竞赛和社会实践为抓手的“一体四翼”实践教学新体系,探索以“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系列赛事为龙头的科创竞赛“两平台八化”模式,切实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在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6金2银佳绩,金奖数和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3.坚持以体健人。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让学生在参与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强健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近年来,学校在开齐配足体育课的基础上,新开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体育课程,其中攀树运动、橄榄球、潜水、帆船、赛艇、皮划艇、击剑等项目在全国高校中独树一帜。特别是新开设的三边足球课,以其灵活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受到师生的喜爱,在模拟复杂、多边的社会环境的体育课程中,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
4.坚持以美化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人格的养成、灵魂的塑造。厦门大学围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厚植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养成追求真善美的宝贵品质。学校注重环境育人和文化育人相结合,努力营造美丽校园,持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文艺汇演”,使环境美、文化美和心灵美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5.坚持以劳塑人。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在创造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增长才干、勇于奋斗、锻塑品格。厦门大学积极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氛围,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劳动教育理念融入到社会实践教育中,使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习惯。厦大有一支研究生支教团,20多年来,数百名支教队员扎根“苦甲天下”的宁夏海原县,克服困难,精心教学,有效提升所支教中学的初中升学率,帮助数十名学生考入一流大学,为支教学生募集各类捐款和物资近千万,帮助万名学生重返课堂。
三、紧抓“七个关键”
1.努力培育引领未来的时代新人。人才培养目标是大学教育教学根本性的支撑。着眼于世界一流的目标定位,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四个基本特性。一是具有引领性。培养具有引领能力的民族精英,能够发展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和栋梁之材。二是彰显人文性。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高尚的文化品位,充满人文关怀,追求公平正义,养成健全人格,明德至善,懂得感恩,甘于奉献。三是体现时代性。培养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适应现代及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高效的学习力、敏锐的洞察力、充沛的创造力和果敢的行动力。四是注重开放性。不仅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全球视野,而且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在复杂环境下驾驭国际事务的基本素质。
2.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理念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统一模式培养向个性需求培养转变。实现“三个转变”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确立学生在教育教学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释放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厦门大学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努力推进“教”和“育”的平衡发展,提出学院“重育”、教师“乐教”、学生“爱学”,多措并举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3.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迈入新时代,教育关系中的各种要素都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的任务、方式发生着深刻变革,学生与老师、学校的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都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成为新时代的大学教师,首先要做到“四个相统一”,即: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塑造、人格培育、价值引领融为一体,不仅帮助学生进行修业,更要引导学生好好做人。近年来,厦门大学在推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方面做了努力探索。学校促进教研相长,完善教学基层组织,组建了近500个教学课程组,近五年设立教研项目299项。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加强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养。形成了“教学比赛、教学研修、课程评估”三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模式。通过出版《我的厦大老师》、评选“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等,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yy9728太阳集团检测官网的潘懋元教授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韩家淮院士带领的“细胞生物学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学习来实现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只是习得知识,而是要提升学习的能力。一是要关注和重视体验式教学,特别是加强创新、创业、创造的“三创”教育;二是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还要注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在塑造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用一个模子、一把尺子来规范衡量学生,而是要针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精心设计,把学生成长的路径选择权还给学生。近年来,厦门大学努力为促进学生学习创造和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学校为学生提供了500多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等创新创业空间。学生参与科创的人数不断增多,指导教师也不断增加,还有院士亲自指导学生科创活动。学生在国内外的高水平学业赛事中屡创佳绩。
5.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一流的教育不仅要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还要有一流的课程。要把握“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评”三个关键点,完善课程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厦门大学提出“三个全面放开”,即:全面放开转专业、全面放开选课程、全面放开选教师,努力开设更多高质量的课程让学生选择。同时,不断优化大类招生培养、弹性学习年限、三学期制等制度,给每位学生更多选择权;进一步推动主辅修并轨,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需求;进一步推动本硕博贯通,给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力推进本科生海外交流计划,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6.促进科研资源向教学转化。一流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反哺教学,把前沿的科研成果及时纳入教育教学中。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用科研引领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引导学生依托科研项目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探索科教、产教、国内外联合育人新机制。三是完善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四是建立各类创新平台向人才培养开放的长效机制。厦门大学拥有较强的基础研究实力,全校建设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平台。学校发挥现有的各类科研平台和基地优势,将科技资源纳入教学活动中,让本科生能较早地接触学术研究、接受学术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学术研究能力。近年来,厦大本科生的学术能力明显提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能力显著提高。
7.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致力于建立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和自觉行为,形成质量立校的良好氛围。厦门大学这几年积极探索,大力推进改革,坚持“以生为本、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理念,建立了涵盖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培养结果四个维度的“自我约束、自我检查、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校院两级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厦大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八大案例之一,也是东亚地区唯一入选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