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一场来自象牙塔内外的对话
“第十四届中国高校博物馆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中国高校博物馆馆长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开幕。来自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和部分策展公司的代表进行了主旨演讲,由中国高校博物馆专委会秘书长韩国军主持了大会闭幕式。
来自高校博物馆外的声音
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陈曾路结合上海博物馆的大英百物展,与参会各位一起探讨了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又该如何去塑造核心竞争力。他表示,博物馆如今最大的问题就是和社会、和百姓之间的关系。因此,此次展览面向公众开展大规模宣传,以让公众了解展览、参与展览。上博还制作了与展览相关的宣传手册、儿童绘本和书籍,以向观众提供更多展览背后的故事。同时,结合讲座、亲子活动、音乐会等教育活动,在展览的基础上进行内容补充。而这次上博的文创更是受到一致的好评,陈曾路表示“文创的立足离不开展览本身。”最后,陈曾路认为,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是智慧,即怎么发现问题,怎么应对挑战,怎么把握机遇,怎么引导趋势。他希望博物馆不仅是一个收藏文物的地方,更应是公共文化空间,成为整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市文物局图书资料中心主任祁庆国进行题为“探讨高校博物馆的前沿示范作用”的演讲。他认为,博物馆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做得好坏之分,关键是对博物馆的定位,而高校博物馆社会的角色定位就是前沿示范作用。信息化社会带给高校巨大的机会,而高校在理论成果、实践总结、最佳做法示范上来为全社会做出示范作用。他认为:
① 在博物馆规划方面,其展览计划应该考虑到公众认知,能够帮助公众解决问题;
② 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高校博物馆牵头进行资源共享提高了学术意义和价值,为普及、推广奠定基础;而且在跨学科、跨机构、跨行业实现资源的关联更有优势,也能够做得更深入;
③ 在推动数字人文研究方面,高校博物馆利用计算机的技术来提升人文学科研究的水平,拓展人文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代表着学术方式的拓展,也标志着知识生产方式的改变;
④ 在标准方面,博物馆应从细节出发,包括展览颜色的运用、指示牌的摆放、展品说明牌的设计等,要建立相关标准和最佳做法的研究和编制;
⑤ 在前沿学术理论的探索与应用尝试方面,高校博物馆可以尝试多种展览内容,在人类学,在社会学,在很多学科都有可研究,可探讨,可深入挖掘的空间;
⑥ 高校博物馆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引入,资源的挖掘、梳理、加工,深入研究藏品、文献,需要人力和专业化的研究。另外,拓展性活动都需要有专业的团队和专业的机构来长期和高校博物馆合作。
祁庆国认为对于中国博物馆行业来说,现在是一个关口的时候。现状是缺深入的、持久的、专业化的研究,缺指导我们工作的专业化的标准和规范。这个时候需要高校博物馆的各位馆长、各位老师提出理论成果、实践总结、最佳做法示范。
郭沫若纪念馆馆长赵笑洁则讲述了8家名人故居如何紧密地合作,实现效果的最大化。会上,她表示,希望文化名人能走进高校,同时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能让高校走进名人故居。
倾听高校博物馆内的声音
01
对于高校博物馆建设和定位的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馆长张凯结合上海交大近年来文博事业的发展,讨论了新时代高校博物馆的定位与发展。张凯认为,高校博物馆今后的追求,应当是建立与学术地位相匹配的博物馆或艺术博物馆,需要积极吸收专业领域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要建设开放式的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发展,同时,新时代也为高校博物馆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高校博物馆的整体规模和质量远非以前能比;2.高校对文博事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极大提高;3.高校博物馆的筹建、管理与运营方式要转向专业性;4.高校博物馆的公众开放性和绩效评价;5.高校博物馆应由粗放式发展向专业化建设转变。
张凯认为,面对高校博物馆的基础性资源地位被弱化以及社会对于高校博物馆的新要求,高校博物馆必须考虑自身在公众文化中的定位,主要集中于:专业性、学术性和公益性。同时,张凯提出,对于高校博物馆之后的发展,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考虑:博物馆与高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博物馆与高校的科研和学科建设、博物馆与高校的社会服务、博物馆与高校的文化传承。
但同时也应该注意以下问题:抓好入口关,完善高校博物馆的筹建标准和方案论证;立足长远,学校要做好高校博物馆的顶层建设与规划;立足现实,善于整合资源,完善博物馆管理体制;重视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馆长及专业型人才;建设藏品资源管理的专业化、制度化平台。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邹欣立足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艺博)开馆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分享了她对于高校博物馆的认识与思考。通过对艺博开馆运营的介绍,包括开馆后举办的展览、艺博的学术工作、志愿者团队建设、接受捐赠、公教活动等多个方面,邹欣提出了对于建设高校博物馆的一点经验:以明确的定位统领各项工作、以优质的展览打造社会影响、以活跃的公教拓展教育范围、以全面的服务树立整体形象。
为此,邹欣还提出,目前的艺博只是一个起步版,面临着许多问题,包括如何处理开关与发展的关系、高校与博物馆的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以及博物馆与人才培养的深度结合缺乏有效做法和机制、收藏经费没有好的来源以及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问题。
邹欣认为艺博未来的发展可以在七个方面做出努力:更加广泛的合作;进一步突出清华特色;深入开展藏品和相关领域的研究,夯实研究基础;开发课程、设立项目、开放临摹室;进一步扩大辐射面,发挥社区美育功能;更加关注与观众的互动、反馈,提升服务水平;推出“养成计划”
西交利物浦大学博物馆的副馆长徐欣则讲述了如何打造有温度的校园文化空间。徐欣说道,校园文化空间是西浦博物馆对自己的定位,由于存在空间不足、建校历史短、学校文化底蕴较弱、经费有限、藏品不多等多种问题,为此,西浦博物馆面向学生举办场馆设计方案,组织学生志愿者进行双语讲解,组织多种活动,并打造开放空间,尤其注重整个环境在学术生态系统当中的应用。在藏品方面,收集一些有意义的展品,如学校老师结合传统提花织机和计算机编码设计的机器打印的提花作品,以及学生捐赠的刘易斯棋子等等。对于博物馆的未来,徐欣认为,西浦博物馆始终秉持着“整个校园都是博物馆”的理念,希望博物馆与校园能够融为一体,不受时间、特定空间的局限,打造行走的博物馆。为此西浦博物馆做出了三个实践行动,包括手绘地图、馆小博漫“画”西浦,以及开发博物馆的App。这些经验对于年轻的、小型的、相对缺乏资源的高校博物馆都比较有借鉴意义。
02
关于高校博物馆展览策划的思考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教授用培养学生的实例解读激发内心的创造力。首先,高校博物馆要对学生进行培养。他认为高校博物馆的学术性展览就是要为学生、为学术服务,当设计一个展览时要思考从哪一角度和与研究、与培养学生有什么关系。在对学生的指导也做到适当“放手”,给他们创造的机会。同时,高校博物馆也应该努力将遗产与当下社会的结合。并举例以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源流运动” ,是如何将展览中的文物遗产与当下社会如时尚设计进行结合的。最后,杭侃总结到:一所著名的大学博物馆,在保持学术严谨的同时,能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做出探索性的贡献,这个应该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湖北博物馆专委会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万林博物馆副馆长倪婉以万林博物馆刚刚举办过的《向南!向南!武大人在南极!》南极科考展(以下简称南极展)为例,讨论了高校博物馆如何传承、创新优秀的大学文化。倪婉认为,高校博物馆在传承创新优秀大学文化时,主要具有三点优势:大学历史文化是高校博物馆文化传承的资源宝库;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高校博物馆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科技日新月异拓展了高校博物馆文化传承的创新途径。
而对于展览策划,倪婉则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展览主题的确定。南极展立足于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围绕武大南极科考的主题,以师生南极科考事业作为展览的主线,从科考成就、科普教育、摄影艺术三个角度入手,并始终坚持科学性、知识性、通俗性的三大原则,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在演讲中,倪婉还分享了南极展在策展中的一些亮点与挑战。
03
关于高校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思考
北京高校博物馆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馆长潘力以不久前在北京和上海举办的大英百物展的成功而引发的思考为引,进行了题为《智媒时代文博产业的走向与未来》的主旨演讲。潘力提出,国家已经把文博事业发展放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因此,博物馆人应当了解国家战略,了解国家所提倡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来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在这个前提下,潘力提出了博物馆产业的四个关键词:
· 故事。讲故事的概念在博物馆界从未像现在这样有如此高的关注度,讲故事则要体现“见人、见物、见精神”。
· 技术。博物馆人应有“技术引领未来”的意识,借助“互联网+”的技术,实现文博产业的五个方向,即馆藏数字化、展览特色化、策展个性化、体验直观化、传播多样化。
· 品牌。博物馆已经迎来品牌时代。品牌是注意力经济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关注点,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决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 创意。创意首先要与主旨紧密相连,要有目的的去创造。文创产品的开发要围绕着“有趣、有用、有创意”三个关键词。
潘力还提出了智慧文博所带来的思考: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率。他认为可以遵循“五化”的思路,即智能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平台网络化、交互体验化、传播极致化。在这个思路下,坚持创新,让智慧文博焕发特有的魅力,释放应有的色彩,是中国高校博物馆人的使命与担当。
苏州大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维娟在题为《智慧文博时代高校博物馆文化传播途径的探索与实践》的主旨演讲中,则从实践的层面,分享了苏州大学博物馆,作为一所没有考古专业、没有文博专业的大学博物馆,在高校博物馆建设中的探索与思考。黄维娟将她的经验总结为了以下几点:举办有特色的专题临时展览;做好藏品征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探索新媒体时代博物馆文化传播新途径;量力而行出版图集;结合展览,开展主题教育、学术活动;建立文化基地,服务社会;为学生提供培养能力的舞台;将博物馆打造成学校对外交流的文化窗口。
正因为这些努力,苏州大学实现了在仅有7名工作人员的情况下,平均每年举办8个展览,开关至今举办过53个展览,并被写入教育部“2015年全国高校博物馆与人联盟工作报告”而得到推介。
在本次学术研讨会上,北京黑油数字展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总监杜鹃分享了目前在国内外的博物馆业界较为新颖的科学技术与产品,如数字魔墙、360设备等,为博物馆的数字化拓宽思路。来自北京博悟空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王卓见,站在一家报道博物馆及其展览的自媒体的角度,为大家讲述了一些优秀博物馆人的心路历程,展现博物馆建设的思想碰撞。借助博悟空间的小平台,来展现博物馆的大世界,由此传承博物馆精神,发展博物馆文化,交流博物馆经验,共享博物馆故事。研讨会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原馆长施光海和北京服装学院服饰博物馆馆长贺阳也毫无保留得为大家分别分享了珠宝和神舟十一号宇航员地面保暖装置的设计的知识与最新研究成果。
把握机遇,努力前行
大会的最后,由中国高校博物馆专委会秘书长韩国军组织了闭幕式。韩国军秘书长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在两天的会议中,从主持人到致辞嘉宾,从故宫博物馆院长的报告,到14位高校博物馆的馆长、教授、专家,以及企业的文化名人的学术发言,都给了参会同仁们巨大的收获。并在发言的最后公布了新加入中国高校博物馆专委会的15家新馆,并对他们的加入表示欢迎。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馆长最后向到场参会的人员表示感谢,他也再次表示,高校博物馆迎来了一个好的政策、好的环境,文博事业已经作为国家的战略,对于高校博物馆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一定要把握机遇,结合实际,努力前行。
编辑:吴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