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
家书纸短 家国情长丨访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20/04/03 17:07:01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收集的部分抗疫家书。(受访者供图)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一封封来自或寄往抗疫一线的家书在网上刷屏,字句含情,令人动容。为了留住这些珍贵的抗疫“档案”,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开展了家书征集工作,目前已征集到数百封抗疫家书、日记,并出版了《抗疫家书》一书。我们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听他讲述这些抗疫家书背后的故事。

  这场抗疫战争中,家书又重新回来了

  记者:这段时间,我们读到太多暖心的抗疫家书。在移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当下,一线战疫英雄因为疫情紧急出征,为何还会采取书信这种相对传统、缓慢的方式与家人沟通?

  张丁:近年来,家书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可是在这场抗疫战争中,家书又重新回来了,我想有几个原因。首先一个客观原因是家人的离别。家书是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传递的载体,如果家人都在家里或经常见面,一般就没有必要写信。现在,有大量抗疫一线工作者远离家乡,有的即使战斗在本地,也由于疫情传染的特殊性不得不与家人暂时隔离,一别就是几十天。有些医务工作者出发时时间太紧急,有很多话没有来得及交代,有的还是瞒着家人走的。他们可能因为繁重的工作而没有完整的时间与家人联系,或是有些话直接说不出口,这时写信的人就多了,这与家书背对背表达、时空延迟、文体灵活的特点有关。

  虽然“家书抵万金”的时代或已过去,但书信的意义却没有衰减,这是更重要的原因。一句“见字如面”,背后所蕴含的是无法替代的情感表达。有人会觉得写信不如打电话、发微信方便,但其实写信过程中一笔一画的书写、一字一句的斟酌才能最恰如其分地表达内心所思所想。同时,写信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一个寻找自己初心的过程。一线的抗疫英雄们通过写信向家人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也是一个让自己更清晰、更坚定的过程。这对于医护人员和家人都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我们战胜疫情非常需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家书很多都是电子版,有的写在纸上,也是拍照后通过手机发给家人的,可以说是传统书信与电脑、手机等现代通信手段结合的产物。

  每个逆行的身影背后都藏着故事,每个故事都值得被记录

  记者:是什么让您决定开始收集抗疫家书的?

  张丁:作为一种个人视角的书面表达,抗疫家书写于国家遭受重大疫情灾难的关键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既有每个家庭不同的亲情表达,也有对时局大势的看法,是个体与群体、家与国的统一。

  由于从事家书工作的缘故,我格外关注这些家书,从疫情一开始就注意收集。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每个逆行的身影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记录,家书就是这些故事的载体。通过他们与家人的书信,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他们在一线的工作生活,了解他们选择奔赴一线的初衷和舍小家顾大家的责任担当,让他们爱国、爱家的情感更好地得到抒发,也能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受到启迪,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我们的国家。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必要的事。

  记者:请为我们分享几封最令您印象深刻的家书,以及背后的故事。

  张丁:我读到的家书,有一线的白衣天使写给亲人的,有后方亲友写给前方战士的,也有写给奋斗在不同岗位上的坚守者的。虽然作者身份不同、写作时间地点各异、文风体例不一,但每一封都有打动人心之处。我简单举几例。

  北大医院国家援鄂医疗队护士李佳辰的妈妈17年前参加过抗击非典,她在写给女儿的家书中说,“当年那个给我弹琴加油的小丫头,如今背上行囊,逆行而上。妈妈为你骄傲,为你自豪”。李佳辰给妈妈回信:“17年后,我终于成了你。我们同是白衣天使,更是肩负同样使命的战友。我们一路相伴,砥砺前行。”母女接力,传递责任与使命,也传递着爱与家风。

  1月24日,除夕夜,上海长征医院护士朱丽随队驰援武汉。5天后,在同一医院工作的丈夫芦家奇给她写信:“大家都知道你们在那里不容易,你们都要坚持住。我也申请参加一线工作,很快我也会陪着你一起在一线战斗。”既是夫妻,也是战友,在国家大爱面前,小家小爱也同样令人动容。

  抗疫家书中,最常见的字眼,除了舍我其谁的“担当”,便是那未能如期而至的“团圆”。北部战区总医院孟浩2月2日跟随医疗队驰援湖北,事先他没有告诉父母,直到父母从电视新闻中看到他的身影,才知道他已经到了武汉。2月8日,他收到了父亲的来信:“我们虽然不能到武汉一线和你们一起参加疫情防控阻击战,但我们会在后方为你们加油。我和你妈妈也会坚决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呆在家里不外出,不给党和政府添乱、找麻烦。”

  此外,还有分布在抗疫战场不同岗位的人们。如在风雪中执勤的警察,夜晚巡查的市场管理者,把守“最后一公里”的社区工作者,冒险赴一线采访的媒体人等,他们同样是抗击疫情的战士,同样在家书中写下了温暖的文字。

  真情大义、家国情怀洋溢字里行间

  记者:阅读了数百封家书,您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张丁:读了这么多家书,我深刻感到真情大义、家国情怀洋溢字里行间,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

  首先是对医护人员为代表的抗疫一线工作者的敬佩。疫情发生后,武汉等地的医护人员就一直奋战在最危险的岗位,全国各地数万名白衣战士向最危险的疫区逆行。正如白衣战士们在家书中所说的:“我做好了随时进入隔离病房的心理准备”;“这些都不足以阻碍我奔向武汉的步伐”;“在使命面前,‘害怕’这个词必须放下”;“我必须来,这里的人们需要我们”;“悬壶济世,乃吾等天职所在也”,很多医护人员都是主动请缨,请战书上那一个个鲜红的手印就是明证。明知是危险的战场,也要勇敢地冲上去,家书中遍布这样的内心独白。医者仁心的职责使命、救死扶伤的大爱情怀,就是这样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同时,也为抗疫家书中凝聚的浓浓亲情而感动。这些情感包括父母对子女的关怀、牵挂、支持,子女对父母的不舍、歉疚、鼓励,夫妻之间的思念、体贴、理解等,这与传统家书中的父慈子孝、夫妻恩爱等亲情表达并无二致。只是因为离别、因为家人走上危险的抗疫一线,这种情感的宣泄更为浓烈。还有一个共性,为了救民于水火,为了真情大义,家人所有的亲情表达最后都归结为理解、支持。比如“作为父母,我们发自内心为你感到骄傲和自豪”;“家里一切都好,你完全可以放心”;“听说你在前线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了,我和你爸说不出的为你高兴”;“我会一直默默为你加油,相信你和你的同事都能一起凯旋,中国一定能战胜疫情”这些真挚的话语和朴素的情感给在前线拼搏的白衣战士带来安慰与温暖,激发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通读这些家书,我更清晰地意识到了支撑着我们这个国家、支撑着所有人共渡难关的力量所在。尽管疫情对所有人都是灾难,但灾难之中有大爱,有真情,有勇毅,有担当。品读这些充满爱与力量的书信,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全面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上一条:精准监督 凝聚抗疫合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以监督实效保障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