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
管子的为政之德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管理员      时间:2020/12/22 10:13:25

(图片来源于网络)

管子(约前723—前645年) ,名夷吾,字仲,安徽颍上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被称为“中华第一相”。他著名的四维论,即“国有四维”,礼、义、廉、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其中的“廉,不蔽恶”有三层含义:第一层,要求普通民众价值观上保持清正原则,不回避错误、不遮掩罪恶;第二层,指为政掌权者要廉政廉洁,对反动行径、腐败作风不遮蔽、不掩饰;第三层,为政者“守廉为维”,以身作则,教民“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德正官治,构建廉洁社会。管子不仅是廉政思想的倡导者,更是古代廉吏的典型代表。

任官不谢私恩。管子当年被捆绑在囚车上,从鲁国押往齐国,中途又饿又渴,经过齐境边疆绮乌城,向守疆的官吏乞求饮食。绮乌的守疆官吏跪着喂他,十分恭敬,管子甚是感激。待他吃完,守疆官吏私下里偷偷对管子说:我今日帮助你,对你是大恩。假如你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死,得到重用,那时你将拿什么回报我?管子义正词严地说:“如果真能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要任用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奖赏有功劳的人,而不是任用对我有恩的人。”守疆官吏听了十分生气,但管子仍坚持原则,不攀附、不奉承,不因私恩丧失底线。

举官不徇私情。管鲍之交堪称世代楷模。鲍叔牙是管子的至交好友,两人入仕、经商、打仗常常一起,与鲍叔牙合伙做生意,管子多分利;打仗刀枪无眼,鲍叔牙护着管子冲在前;管子入仕不顺,鲍叔牙多次接济,甚至冒死救下从鲁国囚回的管子,并推荐管子为齐国宰相,自己甘居其下。管仲晚年病榻论相,齐桓公询问接替宰相的人选,意向鲍叔牙,管子直接否决,说:“鲍叔牙是正人君子,给他千乘之国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他都不会接受。但是,他不适合当宰相。因为他嫉恶如仇,看到别人身上一点坏毛病,一辈子都忘不掉。这种性格不适合总揽全局的宰相职位。”因为这件事,有人向鲍叔牙打小报告,鲍叔牙却表示很理解管子,他说:“这就是我看重管仲并推荐他为相的原因。”

为官不享私利。管子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实现首霸春秋的千功伟业,齐桓公甚是感激。为了答谢管子,齐桓公命人掘了一口新井,用柴草覆盖,斋戒十天,很庄重地请管子宴饮,并和夫人一起向管子敬酒。管子喝了三杯,掉头就走,齐桓公非常震怒。第二天朝会,齐桓公质问管子:“我斋戒十天来宴请仲父,自以为够严肃了。仲父却不辞而出,原因何在?”管子回答说:“沉溺于曼乐就会沾染忧患,厚于口味就会薄于德行,怠慢朝政就会延误政事,对国家有害就会危及社稷,我就是因为这些才走的。”齐桓公立刻走下堂来,说:“我不是为了自己苟安享乐,仲父年长,我也衰老,我只是希望安慰一下您。”管子回答说:“我听说壮年人不懈怠,老年人不苟安,顺天道办事,一定有好结果。夏桀、商纣、周幽三王之所以亡国,并不是猝然灾祸就来到的。”齐桓公明白了管子的良苦用心,感激涕零,以宾客之礼再拜之。

上一条:清白之菜
下一条:初心不改 永葆本色——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周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