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书法:清以自修,忠以自勖,敬而不怠,澹而不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中国近代艰难的时局中,读书明理的士大夫在空前的危机与挑战面前,皆思有所献替。左宗棠(1812—1885)生于湖南省湘阴县东乡左家塅一个寒素之家,早年自号“湘上农人”。他历经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接受经世致用思想,坚决抵抗侵略。
戎马倥偬中,左宗棠笔耕不辍,岳麓书社1987年出版的《左宗棠全集》收录他的诗文就有392篇。左宗棠留下的诗文颇具特色,且能反映其思想主张。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能看到他作为我国近代一位敢于抵御外侮的军事家的历史功绩,以及作为一位政治家所展现出来的政德思想与修为。
左宗棠的报国之志、为民之情以及律己之心在今天依然给人以启迪。要涵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学史崇德是政德修炼的重要途径。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左宗棠23岁时就在自己的书房写下“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联语,以此表达自己虽家境贫寒却心系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远大志向。中华文化的一个永恒主题就是家国情怀,“修齐治平”正是国人传承的做人正道和理想。饱读经书的左宗棠自青年时代就具有这种理想,他弱冠之年就“以诸葛亮自期,……与人书,辄署‘亮白’”,立志要像诸葛亮那样,以匡时济世为己任,成就一番伟业。
“心忧天下”是左宗棠借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句意来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在左宗棠而立之年,英国发动了入侵中国的鸦片战争。面对外敌入侵,左宗棠表现出“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主张坚决抗击外侮,反对妥协、投降。听闻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被罢职,左宗棠怒火中烧,他写了四首《感事》诗抒发愤懑和抗敌之情,其中第一首写道:“一怒永维天下祜,三年终靖鬼方人。和戎自昔非长算,为尔豺狼不可驯。”他告诫国人,要认清侵略者的本性难移,只有进行坚决的抵抗,才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左宗棠出仕后,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献身精神,在列强环伺、险象丛生的环境中艰苦地寻求救亡图存之路。在国土面临被外敌侵占的危急时刻,左宗棠力排异议,明确指出“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并于1875年5月,以衰年之躯,毅然率兵西征。“马革桐棺”和“舆梓西行”体现了他视死如归的勇气和决心。不到两年时间,左宗棠率部收复新疆。在民族蒙羞和国家蒙难之时,左宗棠仍能“锋颖凛凛向敌”,充分体现了他“心忧天下”的担当精神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大德情操。
“为政先求利民”
左宗棠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1878年,左宗棠在《署镇迪周道崇傅禀乌垣等处善后事宜并金巡检劣迹及捕蝻诸事由》札件中,提出了“为政先求利民,民既利矣,国必与焉”的观点。他还主张“欲知民事,必先亲民”,“一片心肠都在百姓身上”,并通过兴利除弊的举措践行自己的理念,为民造福。《清史稿》记载:“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徕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
“为政先求利民”体现在左宗棠治疆举措的方方面面。左宗棠从“长治久安”出发,采取了许多利民政策。他减轻百姓赋税,根据新疆土地宽广的情况,制定了较为宽松的税收政策,比如:将2亩可算作1亩,上等地征收8升,中等地征收5.5升,下等地征收3升。他兴修水利以保农减灾。由于新疆沙漠多,水资源稀缺,左宗棠将修浚河渠作为建设新疆的头等大事。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注重在兴修水利设施时减轻百姓的劳役负担。为此,他让官府负责干渠,各地民众负责支渠,让军队支援农业,大型干渠都由当地驻军修建。他还通过“以工代赈”的办法,由地方官招募民众,修筑渠道,秋收后向民众发放粮食作为补偿。这些水利设施为稳定农业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左宗棠还在新疆发展教育、栽种林木和棉花。他下令兴建义学,让各族百姓读书识字。他根据西北土壤环境,栽种了大量柳树,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左公柳”。
“为政先求利民”还体现在左宗棠整饬吏治的举措上。左宗棠有许多为官之道的论述,其主旨主要有两点:一是为官要以爱民为己任。他在《陕西延榆绥道禀考察官吏由》中指出:“官无论大小,总要有爱民之心,总要以民事为急,随时随处切实体贴,所欲与聚,所恶勿施。”二是为官者做事要处以公心。他在《江中烈公行状》中指出:“见事贵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理不明则不能辨别是非,心不公则不能裁度可否。”此外,他还建章立制,惩贪倡廉、赏罚分明、严于律己、不徇私情。这种为官之“德风”是晚清时期难得的一股清流。
勤耕读,去浮华
在湘阴县左宗棠柳庄故居,有左宗棠本人题撰的一副楹联:“慎交友,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这短短12个字的楹联可以看作是左宗棠家训主要内涵的概括,其中的“去浮华”三字更是左宗棠私德的真实写照。
“勤耕读”重在“勤”字。左宗棠教育子女要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养活自己、奉献社会,而不是依靠父母为自己创造财富。他曾清楚地告诫子女:“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他任督抚时一年的收入有白银三万两,但他每年只取数百两作为家用,剩余的钱都用于扶贫济困了。
“去浮华”意味着要远离奢华,清心寡欲。晚年的左宗棠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这是他平生为人处事的经验总结。联中“享下等福”即是要求自己和后代要过普通人的生活,不要贪图享受。左宗棠这句传世名言,既体现了他严格的私德,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为官一任,要有大的抱负,这样才能造福一方。但是,也要有低的姿态。如果做官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无止境的欲望和享受,其结果必然是引火烧身,得不偿失。左宗棠“享下等福”的私德观真是词浅意深。
“去浮华”也意味着追求简朴和廉洁的生活方式。左宗棠一生崇尚简朴的生活理念,即使位高爵显,依然保持着“非宴客不用海菜,穷冬犹衣缊袍”的节俭习惯。左宗棠崇“俭”的目的是“以俭养廉”,他认为贪污腐败与官员的生活奢靡分不开,要做到廉洁必须崇尚俭德。左宗棠能够以身作则,自己秉持“享下等福”的理念过日子。“不想因贪图一根丝线、一粒粟米玷污名声”是左宗棠的为官箴言。他痛恨贪官污吏的腐败行为,为官时期还遭到过同僚的非议和弹劾,但是,对他的所有指控中,唯独没有“贪污”这一条。这也验证了左宗棠不图奢华和廉洁为官的可贵品德。(作者:伍先禄)
上一条:镜鉴千秋
下一条:电视专题片《永远吹冲锋号》第四集《永远在路上》